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设计项目【卧龙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】荣获2020 Active House Award中国区竞赛Active卓越奖。
卧龙自然保护区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
专家评语-仲继寿:该作品采用了传统民居的形式,消隐在大自然中,在布局考虑中充分体现了绿色理念。坡屋面和可电动开启的保温吊顶之间的空腔是本项目的一大特色,较好地形成拔风作用,资源能源节约率高,适应当地气候环境,体现主动式建筑特点。
项目地址: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镇石桥村
设计机构: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
都江堰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中心是汶川5.12地震后由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援建的项目,是世界首个熊猫医院,兼具大熊猫的疾病救治、疗养、疾病研究和科普教育等功能。项目位于四川省都江堰青城山石桥村区域,贯彻“全寿命周期”内资源消耗最小的绿色建筑理念,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设计及运营标识以及2015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等奖。
▲效果图
设计结合熊猫医疗工艺及生态环保要求,总体顺应地形以聚落化川西“林盘”布局,单体建筑与环境之间互为景观,保护了基地内的生态湿地。
建筑形态取材地域性原生态民居意象,力求融入环境的做法。项目中采用了场地内旧建筑废弃砖利用、地源热泵、雨水收集利用、道路及硬质铺装的雨水渗透、坡屋顶的被动式通风吊顶、墙体复合保温等适宜的环保节能措施与技术。
▲效果图
一至二层的建筑单体,通过院落植入和屋面分拆,化解功能建筑的较大体量,使其利于采光通风的组织,与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语境相协调。闭合或半围合的院落,除具有景观的意义外,还有增加通风采光的作用。
采用钢结构框架及钢筋混凝土坡屋面表达传统民居意向及结构逻辑。较大的屋檐出挑有效地遮挡阳光的直射,同时成为导风构件利于通风组织。传统民居的大出挑屋檐除了防雨保护墙面的功能外,还起到导风加强通风的作用。
利用非保温坡屋面与可电动开启保温吊顶之间的空腔,形成具有拔风作用的通风间层,结合外墙窄长窗,有效改善室内过渡季的通风效果,使过渡季节不需空调能耗。在汲取传统建筑精髓的基础上,通过植入保温吊顶,把耗能区限制在合理的范围,利用空气垂直温差形成自然通风。合理利用空间把空调设备置于通风间层内,便于维护检修。
作为世界首个熊猫医院,必须遵从其特殊工艺。设计团队与动物专家全程合作,在监护兽舍、大熊猫圈舍及其活动场地、兽医院等区域,探索了一些适应大熊猫的生活习性、行为方式、生理特点及便于饲养管理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细节工程构造做法。
水资源利用的整体规划 :结合原有地形水系及使用功能等因素统一规划,采用“分级调蓄收集”方式,山区雨水就近由沟渠、溪流等汇入山 区雨水塘;雨水塘溢流沿沟渠向,正常水量汇集至南侧景观湿地(原有保留)水体,地入渗和排入东侧沟渠,多 余水量直接溢入东侧排洪沟渠。共设三级调蓄,总有效调蓄容积可达约 3000m³。
雨水收集回用 :收集处理后的雨水作为非传统水源,用于绿化浇洒、冲厕、道路广场及熊猫圈舍地面冲洗等,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 60.3%。
其他节水措施 :节水器具、节水灌溉、雨水渗透利用系统。
可再生能源利用:办公楼采用地源热泵系统,利用停车场及绿化区域下设置土壤源换热系统,实现采暖空调系统运行节能21%。
充分利用自然资源:建筑体量化整为零,融入自然环境,同时设置天井、院落及通风隔热间层,强化天然采光、自然通风,降低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频率。
节能效果显著:单位面积全年实际运行能耗为48.8kWh/(m2•a),单位面积采暖空调能耗为16.6kWh/(m2•a),比同气候区的平均运行能耗降低了35%左右。
隔声减噪:尽量保留场地周边高大树木,隔声减噪。采用场地内民宅弃砖及震后建渣砌筑声障墙。
设计挖掘自然景观和场地之间的关系,合理利用原有民宅基地、植被、水系等自然资源,结合地形地貌和都江堰的气候特征,依据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的功能及工艺要求,将建筑体量聚落化地植入原生态环境之中,形成“林盘”的肌理,以轻触的方式还原场所存在的意义。
根据大熊猫救护与疾病防控的功能及工艺要求,设计把园区划分为七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功能分区,并预留未来发展用地。
建筑聚落空间依托自然山体背景布置,精心调整建筑与外部环境及建筑群组之间的视觉对位关系,使之彼此互为关照因借,形成若干开合有序、野趣盎然的空间场所,风花雪月自然舞蹈。
以尽量少扰动原生环境为宗旨,师法自然顺势调整。保留农田耕作景象和原有水系湿地系统,稍作整理,使景观随季节变化,可感写意。结合雨水调蓄及中水的利用,理顺水系与场地的关系,自然水系与人工水景相结合,达成人工与自然进行对话。
园区内主要交通流线包括:工作人员流线、大熊猫救护流线及游客参观流线。流线设计简洁流畅交叉少,并在满足负荷承载力的前提下减少硬质铺装,使流线功能各得其所。
回应当地传统空间形态“林盘”,化整为零,合理组织院落组团与庭院空间,形成尺度适宜的檐下空间体验。建筑形态取自地域性民居意象,加以绿色技术创新性的建构,使视觉语境呈现出能指与所指的合理张力。设计在汲取传统建筑精髓的基础上,采用钢结构框架及钢筋混凝土坡屋面型构传统民居意向及结构逻辑。
主要建筑物和道路依照功能要求,利用原有宅基地和道路进行因地制宜的布局,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有地形地貌、植被、湿地和水系,减轻水土流失。
本项目绿化设计实现了绿地率达到 80% 以上,除车行道以外,人行道、停车场等全部采用透水铺装,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到 82.5%。
项目通过对川西林盘聚落的传承,将原本较大的使用空间消解为更小的建筑体量,在庭院内部,通过现代的材料,再现传统民居聚落的庭院空间,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间。
考虑到场地的自然条件与当地的经济水平,项目中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适宜的低碳技术。在降低建筑整体能耗的同时保持较低的维护费用。
设计通过对传统民居通风隔热间层的传承与改良,在基本保留原有建构逻辑的基础上,通过新材料的运用,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空间的使用能耗。
同时利用局部底层架空、天井、可开启细高比例窗、建筑深挑檐和深窗洞等手段,对建筑进行综合自然通风、采光和遮阳系统性的设计。保证了主要功能房间的换气次数不低于 2 次 /h,自然采光达标面积比例达到 89.4%。
传统川西民居通风组织原理:阳光加热小青瓦非保温屋面,进而提升通风隔热间层温度,上下空间温差形成升力,达到拔风效果,从而把较冷空气从室外低处带入室内,起到换气作用。
在汲取传统建筑通风智慧的基础上,通过嵌入保温吊顶,把耗能区限制在合理范围,结合窄长窗下部进风,利用空气垂直温差形成自然通风。合理利用空间把空调等设备置于通风间层内,便于维护检修。
通过被动式双层保温墙体的设置,进一步降低了建筑的能耗,提高了舒适度,经实测,夏季使用中,室内外温差达到 8 摄氏度左右。
作为 5.12 地震震后重建项目,地处地震相对频发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附近。熊猫医院本身配备有较为精密的医疗设备,因此,隔震支座的设置希望能在地震来临时,尽可能多的减少地震波对建筑主体造成的冲击,以此减少损失。
建筑通过多种绿色技术的综合使用,实现了建筑节能60.6%。经实测,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仅 48kWh/(m2·a),比常规建筑低 36%。
竞赛其他获奖作品将于近期在“Active House”微信公众平台公布,敬请期待。
我要评论/留言